党员干部:以“偷感”之隐,行“敢为”之实

在当下网络语境中,一个新兴的词汇——“偷感”悄然流行,它常用来描绘那些默默付出、深藏功与名的人。然而,当“偷感”与党员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相遇时,它所承载的内涵与外延便值得我们深思。在勤政与廉洁的道路上,党员干部应如何正确理解和面对这种“偷感”,如何在低调与坚守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与勇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这句诗,虽然并非直接描绘“偷感”,但其中蕴含的低调与坚守的哲理,却与党员干部应有的品质不谋而合。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偷感”并非意味着简单的低调行事,而是要在坚守初心、恪守职责的同时,保持一份对工作的敬畏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以诗词抒发对“偷感”的独到见解。诗人陶渊明,他弃官归隐,隐居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他的这种“偷感”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对官场纷扰的厌倦,对自然与真我的向往。对于党员干部而言,陶渊明这种“远离庙堂之高”的心境虽难以效仿,但其所体现的对名利双收的淡泊态度,却值得我们深思。

然而,在现实的政治生态中,一些党员干部却陷入了“偷感”的误区。他们害怕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害怕被批评和指责,因此选择低调行事,甚至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这种“偷感”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摒弃这种错误的“偷感”,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担当责任。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真正的英雄和伟人,往往能够克服“偷感”的困扰,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去。如宋代名将岳飞,他虽出身贫寒,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勇气,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他从不因个人的得失而动摇,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敢作”的精神,正是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学习的。再如明朝的海瑞,他一生清廉自守,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因此从不逃避,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种“敢为”的精神,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应该追求的。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偷感”与“敢作敢为”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秉持初心、忠诚履职的过程中,我们应怀揣对工作的敬畏与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同时,我们也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偷感”,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推动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前进。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真正做到“敢作敢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庞东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资讯头条 » 党员干部:以“偷感”之隐,行“敢为”之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