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杨德广走进上海兴伟学院举办讲座侧记

近日,著名教育家杨德广教授走进上海兴伟学院举办主题讲座:面向新时代,怎样认识教育和教师。讲座以“学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为核心,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使命与兴伟学院独特的博雅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注入思想动力。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教育思想的碰撞,更是对“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与“博雅育人模式”协同创新的探索。

博雅教育:以自由探索赋能新质人才培养

图片1.jpg

讲座中,杨德广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结合历史文化发展,为兴伟学院的师生们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的内涵与使命。他强调,教育家不仅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教学能力,更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远的社会责任感。

在谈到新时代的教育使命时,杨德广教授与兴伟学院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兴伟学院作为一所“小规模、高水平、非营利”的学院,以美式博雅教育为基底,融入中华文化精髓,打破传统专业壁垒,通过通识课程和跨学科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全球视野。

杨教授指出,这种“无预设专业”的教育模式,与教育家精神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不谋而合。兴伟学生通过九个自治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这种自主管理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与领导力,是“知行合一”的鲜活实践。

教育家精神:从“传道授业”到“家国担当”

图片2.jpg

结合自身经历,杨德广教授将教育家精神具象化为“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与“躬耕教坛”的实践担当。他回顾自己从寒门学子到大学校长的历程,强调教育是“改变命运、报效祖国的桥梁”。在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他推动“教育市场”理论改革,破解办学困境,使学校从财政赤字走向跨越式发展,这一案例与兴伟学院“非营利却追求高质量”的办学定位形成呼应。

退休后,杨教授累计捐资千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其“慈善梦”与兴伟学院“致良知”的校训内核高度契合。他呼吁教育工作者要以仁爱之心践行社会责任,让教育回归生活、服务社会;要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向赋能

图片3.jpg

面对生成式AI与虚拟现实的冲击,杨德广教授提出“技术为教育赋能,而非替代人性”。他列举讯飞星火、文心一言等工具在教案设计中的应用,强调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思维引导者”。这一观点与兴伟学院的中国式博雅教育理念相呼应。

杨教授特别展望VR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沉浸式课堂将重塑学习体验,但教育的本质仍是‘育人’。”他建议兴伟学院可探索“数字博雅”模式,将传统文化与智能技术融合,例如通过虚拟场景还原古籍中的历史情境,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共生”。

图片4.jpg

讲座最后,杨德广教授以“四立一健”(立志、立德、立业、立言、健身)寄语师生。他强调,教育家的终极使命是培养推动民族复兴的“大写的中国人”。他提出三点展望:

一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特质融入博雅课程,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二是借鉴兴伟学生自治模式,推广“全员育人”机制,让教师、学生、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生态建设;三是以博雅教育为媒介,构建中外教育互鉴平台,向世界输出“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智慧。

讲座结束后,杨德广教授还与兴伟学院的师生们进行了亲切交流。他耐心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大家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加强锻炼、不断进步。杨教授的平易近人和谆谆教诲让师生们深受感动和启发,大家纷纷表示将铭记杨教授的教导,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师生们也表示将把杨教授的教育理念与兴伟学院的教育特色相结合,共同开创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本场讲座超越了单方面的知识传递,成为教育家精神与博雅教育理念的深度对话。在智能革命与全球化交织的今天,杨德广教授与兴伟学院的共鸣,为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守正创新”提供了鲜活注脚——唯有以文化为根、以学生为本、以时代为镜,方能培育出真正“自由探索世界,激情服务家国”的栋梁之材。(陈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资讯头条 » 著名教育家杨德广走进上海兴伟学院举办讲座侧记

赞 (0)